「華語流行歌曲」係泛指利用華語所演唱的流行歌曲,主要盛行於臺灣、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其他使用華語的地區。說到第一首華語流行歌曲,要追溯至上世紀的二零年代,由黎錦暉於1927年所創作的「毛毛雨」,距今已有八十五年的歷史。近一世紀以來,「華語流行歌曲」的重心由上海移至香港及臺灣,再由臺灣前進至中國大陸,帶領「華語流行歌曲」成為全球音樂文化的重要角色。茲將百年來臺灣華語流行歌曲的發展及演進簡述如下:
上海時期(1920~1949)
說到中國流行歌曲的起源,則要從開山祖師黎錦暉說起。黎錦暉於1891年出生在湖南湘潭,從小喜愛音樂,並曾加入北京大學音樂團。五四運動後,深覺中國音樂應以自己的民族音樂為重點,便開始成立「明月音樂社」。1921年,黎錦暉創作了第一部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之後的六年間,他總共創作了12部兒童歌舞劇及24首兒童表演歌曲。
1927年,黎錦暉在上海創辦「中華歌舞專門學校」,成為中國第一所專門訓練歌舞人才的學校。後來,由於經費不足而被迫解散,所幸得到朋友資助,改辦「美美女校」。這段期間,他寫了最早的一首國語流行歌「毛毛雨」及「妹妹我愛你」、「落花流水」、「人面桃花」等歌曲。這些國語流行歌曲推出後,很快的便風靡大街小巷,並被稱之為「時代曲」。
1928年,美美女校結束,黎錦暉隨即成立「中華歌舞團」,並遠赴東南亞一帶巡迴演出。之後,中華歌舞團因南洋演出造成虧損而解散,黎錦暉為籌歸國旅費,允諾上海出版商以創作百首歌曲的稿費支應。此段時間的作品如「桃花江」、「特別快車」等,皆是膾炙人口的歌曲。回國後,黎錦暉重整旗鼓,於次年又組「明月歌劇社」,並擔任社長。1930年,明月歌劇社至北京、天津一帶演出,造成轟動,並招徠嚴華、白虹及周璇等歌者。1931年,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公司吸收明月歌劇社成員,而成立「聯華歌舞班」,拍攝多部有聲歌舞短片。
30年代正好是上海廣播快速發展的時期,光是1931及1932年,上海就成立了30多家的廣播電台。另外,並成立了許多由歌手與樂手組成的「歌詠社」,以現場演出的方式填補廣告空檔。其中具代表性的如「梅花歌舞團」、「芙蓉團」、「上海社」等,往往一天趕場的廣播電台就達五、六家之多。
同期間,有聲電影也在上海開始興盛起來,電影與音樂的結合成為市場主流,許多歌者開始進軍電影界,成為影歌雙棲明星。「明月歌劇社」的社員王人美、白虹及周璇等人陸續進入上海影壇,之後如龔秋霞、陳娟娟、嚴華等歌舞團演員也都成了相當有名的電影明星。當時他們所演唱的歌曲如「夜上海」、「夜來香」、「玫瑰玫瑰我愛你」、「香格里拉」及「何日君再來」等,皆是相當有名的電影主題曲及插曲代表。
三零年代的上海,已有多家外資唱片公司設立,而其中以雞為商標的英商「百代」公司及以狗為商標的美商「勝利」公司最具代表。許多在電台及舞廳唱紅的歌舞團員們在轉入電影界後,紛紛與「百代」與「勝利」公司簽約,開始灌製大量的流行歌曲。這段期間,在廣播、有聲電影及唱片公司的帶動下,這些流行歌曲不僅在公共場所廣受歡迎,並已進入家庭及學校,在大街小巷間傳唱。
三、四零年代的代表歌星及歌曲包括周璇的「鳳凰于飛」、「月圓花好」、「愛神的箭」,白虹的「郎是春日風」、「薔薇花」、「河上的月色」,白光的「魂縈舊夢」、「如果沒有你」、「等著你回來」,姚莉的「秦淮河畔」、「秋的懷念」、「白蘭香」,吳鶯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岷江夜曲」、「斷腸紅」,李香蘭的「海燕」、「恨不相逢未嫁時」、「夜來香」及龔秋霞的「秋水伊人」、「夢中人」、「春風野草」等。代表的詞曲作家則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嚴華、劉雪庵等人,其中以創作「香格里拉」、「採檳榔」、「夜來香」等歌曲的黎錦光及創作「瑰玫瑰我愛你」、「夜上海」、「薔薇處處開」等歌曲的陳歌辛最為知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