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時期(1956~1969)

 

1950年代中期,製作臺語唱片的公司為了降低製作成本,將日本流行歌曲填上臺語歌詞,製作成唱片在市場上銷售,成為所謂的「混血歌曲」。混血歌曲推出後,廣受日治時期出生民眾的喜愛,成為當時臺語歌曲的主流,再度熱絡了臺語歌曲的流行風氣。

 

「混血歌曲」的填詞方式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為「譯詞」,即直接翻譯日語歌詞作為台語歌詞。代表性的歌曲包括黃其良填詞的「長崎蝴蝶姑娘」、蔡啟東填詞的「港町十三番地」、文夏填詞的「黃昏的故鄉」、莊啟勝填詞的「再會呀港都」及「落葉時雨」等。第二種為「編詞」,即將日語歌詞中聽眾較生疏的字語改成本土較熟悉的字語。代表性的歌曲包括蜚聲填詞的「阮的故鄉南都」、文夏填詞的「理髮小姐」及「媽媽請您也保重」等。第三種為「作詞」,即完全捨棄原日語歌詞,而改以臺灣為背景重新創作新詞。代表性的歌曲包括蜚聲填詞的「懷念的播音員」、莊啟勝填詞的「素蘭小姐要出嫁」、謝麗燕填詞的「內山姑娘」等。

 

當時臺灣混血歌曲所採用的日語歌曲,許多是以歷史故事及異國情境為主題。不過,在填上臺語歌詞後,已將原曲的時空背景加以轉換。如將故事主要人物由日本古代俠客改為臺灣現代人,或將故事發生地點由中國城市及南洋地區改為臺灣都市等。前者代表性的歌曲包括蜚聲填詞的「流浪三兄妹」;莊啟勝填詞的「彼個小姑娘」;文夏填詞的「可憐彼個小姑娘」、「夢中的小姑娘」;葉俊麟填詞的「難忘的人」、「故鄉的月」等。後者代表性的歌曲則包括文夏填詞的「異鄉之夜」、「臺灣之月」;莊啟勝填詞的「媽媽我也真勇健」、「快樂的行船人」;葉俊麟填詞的「鄉村小姑娘」、「南國情歌」、「南國之夜」等。

 

除了上述的歌曲外,尚有許多混血歌曲因旋律優美,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作品。代表性的歌曲包括葉俊麟填詞的「可憐戀花再會吧」、「孤女的願望」、「溫泉鄉的吉他」、「田莊兄哥」、「送君情淚」、「悲情的城市」、「臺北發的尾班車」、「再會夜都市」、「落大雨彼一日」;洪弟七填詞的「離別月台票」;文夏填詞的「星星知我心」;蜚聲填詞的「快樂的出帆」;謝麗燕填詞的「內山姑娘要出嫁」;郭大誠填詞的「墓仔埔也敢去」;以及作詞者佚名的「山頂的黑狗兄」等。

 

不過,混血歌曲的出現,也同時壓抑本土作曲者的創作空間。當時許多臺語歌謠創作者,受到市場緊縮及經濟壓力等現實問題影響,只好被迫轉行或改以走唱維生。儘管如此,仍有不少的本土優秀音樂人才堅持臺語歌謠創作,包括洪一峰、葉俊麟、吳晉淮等人,創造出許多令人讚嘆的經典作品。代表性的歌曲包括「舊情綿綿」(葉俊麟填詞,洪一峰譜曲)、「淡水暮色」(葉俊麟填詞,洪一峰譜曲)、「思慕的人」(葉俊麟填詞,洪一峰譜曲)、「寶島四季謠」(葉俊麟填詞,洪一峰譜曲)、、「寶島曼波」(葉俊麟填詞,洪一峰譜曲)、「放浪人生」(葉俊麟填詞,洪一峰譜曲)、「關仔嶺之戀」(許正照填詞,吳晉淮譜曲)及「暗淡的月」(葉俊麟填詞,吳晉淮譜曲)等。

 

除了因詞曲混合而產生的混血歌曲外,尚有將臺語歌曲歌名與電影片名結合而成的影用歌曲。1955年,都馬劇團將歌仔戲「才子西廂記」拍攝成電影,揭開了戰後臺語電影的序幕。1956年,歌仔戲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票房大賣,使得臺語電影產量開始大增。自臺語電影開拍後,有不少是以臺灣流行歌曲為題材,據統計,自1956至1969年間約上映近千部的臺語電影,其中有百部以上的電影名稱與歌曲名稱相同,比重高達十分之一。

 

這段期間以臺語歌曲歌名來命名的電影代表作品,包括:1956年的雨夜花、桃花過渡、補破網,1957年的望春風、心酸酸、港都夜雨,1958年的望你早歸、月夜愁,1959年的一個紅蛋,1960年的秋怨,1961年的心所愛的人、孤女的願望,1962年的送君情淚、舊情綿綿,1963年的思相枝、丟丟銅,1964年的河邊春夢、草螟弄雞公,1965年的孝女的願望,1966年的難忘的愛人,1967年的愛你入骨,1968年的天黑黑欲落雨、安童哥買菜,1969年的燒肉粽等。

 

1961年,臺語演唱歌者陳芬蘭參與電影「孤女的願望」演出後,興起當紅歌者跨行演出電影的風氣。1962年,「低音歌王」洪一峰與「寶島歌王」文夏分別拍攝了「舊情綿綿」與「台北之夜」兩部電影,吸引眾多觀眾買票進場觀看,票房成績相當可觀。臺語電影片商發現當紅歌者成為票房保證,促使之後許多臺語歌者如張淑美、黃秋田、文鶯、黃三元、洪弟七、莊明珠、郭大誠等人積極投入電影的演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