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時期(1946~1955)

 

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光復,日人在臺設立的唱片公司紛紛徹離,也使得臺灣在戰後初期的唱片事業發展受到影響。不過,此時臺灣流行歌曲的創作並未中斷,而改以廣播電臺播放及歌手走唱的方式傳播給民間大眾。

 

日治時期即擔任「臺北放送局」的留日音樂家呂泉生,於1946年擔任由「臺北放送局」改名為「臺灣廣播公司」的電臺的演藝股長,並邀請許多演藝人員到電臺現場表演。其中,擔任小喇叭手的楊三郎與鼓手那卡諾合組六人樂團至電臺表演,並於1946年及1947年創作出「望你早歸」與「苦戀歌」兩首流行歌曲(那卡諾填詞,楊三郎譜曲)。呂泉生同時兼任「臺灣省交響樂團」合唱團指揮編寫樂曲,並於1945年及1949年創作出「搖嬰仔歌」(盧雲生填詞,呂泉生譜曲)與「杯底不通飼金魚」(呂泉生填詞譜曲)兩首流行歌曲。

 

除了以上歌曲外,當時在臺灣廣播電臺播放的臺語流行歌曲尚有張邱冬松於1946年及1949年填詞譜曲的「收酒肝」及「燒肉粽」。1948年,「永樂勝利劇團」演出舞台劇「補破網」,並製作由李臨秋填詞、王雲峰譜曲的主題曲「補破網」。由於「補破網」的「網」用臺語唸來與「望」、「夢」的語音相同,成為當時臺語歌曲經典之作。這首歌曲隨著舞台劇的全臺公演而廣受歡迎,並與「望你早歸」、「杯底不通飼金魚」及「燒肉粽」合稱為「戰後四大名曲」。

 

戰後初期臺語歌曲的宣傳管道除了廣播電臺外,走唱歌手的出現則是臺語歌曲於民間興盛的重要關鍵。當時以走唱方式宣傳臺語歌曲的歌者包括陳達儒、蘇桐、許石、楊三郎等人,他們在各廟埕及市區等熱鬧地點邊彈唱邊推銷自己出版的「歌仔簿」。此外,亦有以歌女及樂師組成的小型歌唱團在酒家茶室等娛樂場所表演,靠聽眾給的小費維生。至於大型的「歌舞團」,則採結合音樂、戲劇及舞蹈演出方式,在全台各地巡迴演出。透過這些走唱業者的演出,不僅將過去漸被遺忘的民間歌謠保留下來,並將全新創作臺語歌謠傳播出去。

 

日治時期已創作多首臺語流行歌曲的陳達儒,戰後初期以「新臺灣歌謠社」的名義發行歌仔簿,並與蘇桐、陳水柳等人隨著賣藥團及歌舞團於巡迴各地表演時邊彈唱邊推銷。1950年,陳達儒自組一小型樂團表演,並推銷其出版的歌仔簿,包括「母啊喂」(陳達儒填詞,蘇桐譜曲)、「青春悲喜曲」(陳達儒填詞,蘇桐譜曲)及「安平追想曲」(陳達儒填詞,許石譜曲)等創作歌曲,皆在民間廣為流行傳唱。

 

1948年,楊三郎採用周添旺的歌詞創作「異鄉夜月」一曲,開啟了雙方合作的機緣。同年,楊三郎組織樂隊於臺北各熱鬧地點現場演出,並推銷售價低廉的歌仔簿。1952年,楊三郎與那卡諾、白明華等人合組「黑貓歌舞團」,在全臺室內戲院巡迴演出,開啟了歌舞團的輝煌時代。歌舞團的音樂演出部份,包括「港都夜雨」(呂傳梓填詞,楊三郎譜曲)、「孤戀花」(周添旺填詞,楊三郎譜曲)、「秋風夜雨」(周添旺填詞,楊三郎譜曲)、「思念故鄉」(周添旺填詞,楊三郎譜曲)、「春風歌聲」(周添旺填詞,楊三郎譜曲)及「秋怨」(鄭志峰填詞,楊三郎譜曲)等。楊三郎也因此而打響名號,享有「爵士小喇叭聖手」之稱,並同時印製「黑貓名曲選」歌冊,收錄多首其創作的歌曲。

 

除了「黑貓歌舞團」外,許多地區的歌舞團也相當盛行,並一直延續至1960年代。包括洪一峰歌舞大會、歌舞笑劇大會、捷豹康樂隊、洪基華歌舞歌劇大會、阿丁笑劇歌唱大會、群星歌舞大會等歌舞團等,掀起當時民眾聽歌風氣的盛行。不過,到了1960年代中期,部份歌舞團的表演逐漸流於低俗,使得正派經營的歌舞團因無法招攬觀眾而沒落。1965年,楊三郎的黑貓歌舞團因不堪虧損而宣布停業,結束了長達13年之久的演出。

 

1952年,許石創設的中國唱片公司在三重設立製片廠,之後改名為「大王唱片」。許石在成立唱片公司後,陸續灌製「夜半路燈」(周添旺填詞,許石譜曲)、「安平追想曲」、「孤戀花」及「港都夜雨」等歌曲為唱片發行。同年,許秋霖成立「勝家唱片工廠」,出版由江中清填詞譜曲、葉白蘭主唱的「春花望露」等歌曲。這段期間代表的歌曲尚包括周添旺填詞,許石譜曲的「風雨夜曲」;林天津填詞,楊三郎譜曲的「黃昏再會」;周添旺填詞,楊三郎譜曲的「為著你」;王昶雄填詞,呂泉生譜曲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以及林天來填詞,許石譜曲的「鑼聲若響」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