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時期(1990~1999)
90年代初期,跨國唱片帶著豐沛的財力與資源來台設立分公司,正式進入臺灣流行音樂市場。這些跨國企業以直接設立、併購及收購方式投入臺灣唱片市場,不僅引進其他華語地區的音樂資源,並且激發本土唱片市場的國際化經營腳步,更讓臺灣的流行音樂產業集中化。
1990年,科藝百代(EMI)獨資來台設立子公司;1991年,博德曼(BMG)來台設立分公司;1993年,新力(Sony)來台設立分公司;滾石收購新格唱片;華納(Warner)投資飛碟;上格與華星合併為上華。1995年,科藝百代公司收購點將唱片。1996年,華納唱片併購飛碟唱片;博德曼(BMG)入資金點唱片、巨石唱片與香港藝能動音;寶麗金唱片收購上華唱片股權;豐華唱片成立。1997年,環球(Universal)在台設立分公司。1998年,百代旗下品牌「維京音樂」在台設立。1999年,環球唱片併購寶麗金唱片。
臺灣唱片產業集中化之後,原本存有數十家的本土唱片公司轉變為幾個國際唱片公司與本土滾石唱片的寡占局面。這些國際公司除了五大跨國音樂集團(華納、環球、科藝百代、博德曼、新力)外,尚有日本艾迴(Avex)、日本波麗佳音(Poly Canyon)及泰國葛來美(Grammy)等獨立音樂集團。
在1990年代跨國公司進入臺灣後,將臺灣流行音樂產業由「創意導向」產業轉變為注重投資報酬率及獲利成長率的「資本密集」產業。跨國公司帶入預算控制及財務預測的唱片生產方式,著重是否達成財務預測目標,音樂產品的品質則較不注重。因此,主導唱片產製的不再是擅於創作的音樂製作人,而是精於計算績效的公司經理人。
90年代的有聲出版業,除了國際主流公司及本土中型公司外,尚有許多國際公司附屬品牌、本土小型公司、獨立公司及個人工作室等。根據中華民國出版年鑑統計顯示,有聲出版業家數從1990年的740家增加至1999年的2,359家,成長幅度超過3倍以上。在產品內容部份,除了本土及國際的主流音樂外,有關宗教、藝術、養生及心靈等非主流音樂,生產銷售數量亦相當可觀。
數位時期(2000~)
進入新世紀後,電腦已逐漸取代音響,成為年輕人聽音樂的主要設備。由於數位科技的不斷演進,出現了許多聲音檔案的儲存技術,如WAV、WMA、MP3等。其中MP3所儲存的聲音檔案可將原本CD音軌檔案壓縮成十分之一,也就是儲存一首CD音軌檔案的空間可轉存十首MP3所儲存的聲音檔案,讓聽歌者有相當足夠的電腦硬碟空間可以儲存多首歌曲,也大幅降低對CD光碟的需求。
2000年,Kuro音樂飛行網及ezPeer+發展出P2P搜尋技術軟體,並成立P2P網路平台,提供網路使用者下載音樂檔案。2001年,該兩家線上音樂平台開始收費,由於會員月收費用金額不高,3年間已累積相當多的會員,同時帶進相當可觀的營收。P2P業者未經合法授權的行徑,引起唱片業者強烈反彈,2003年,IFPI正式對Kuro及ezPeer+提出告訴。
2004年,唱片工業與科技硬體工業合作成立線上音樂商店,包括以網頁瀏覽器KKMAN起家的願境科技成立KKBOX、年代媒體與15家唱片公司成立的iMusic、Hinet與滾石唱片合作的HiMusic等。此後,MP3與網路下載改變了聽音樂者的習慣,IFPI並將此年稱之為「數位音樂元年」。
這些合法的線上音樂商店,由於所訂的單首歌曲價格與使用者願意支付的價格相去甚遠,雙方無法取得共識,多以結束營業收場。2005年,iMusic停止營運,HiMusic亦停止下載業務,Hinet則與KKBOX採共同品牌經營方式合作。KKBOX在IFPI與Kuro及ezPeer+的訴訟期間,順利的吸收Kuro及ezPeer+的消費者,因而站穩臺灣線上音樂的龍頭寶座。
2006年,IFPI與Kuro及ezPeer+達成和解,Kuro與ezPeer+合作,並以ezPeer+為主,全面提供合法授權的線上音樂服務。同年,Yahoo!音樂通線上音樂正式營運。2007年,Yahoo!音樂通線上音樂停止服務,改為入口網站,透過廣告合作的方式,由KKBOX提供線上音樂服務。此後,臺灣線上音樂產業成為由KKBOX與ezPeer+兩大廠商主導的寡占局面。
由於消費者購買音樂的模式,已由過去一張一張的專輯轉變成一首一首的歌曲,甚至是切成一段一段的旋律。面對音樂數位化的衝擊,唱片公司過去仰賴多年的主要營收來源崩解,紛紛轉型為音樂娛樂公司,積極尋找新的商業模式。唱片公司不再以唱片為主要商品,而以藝人全經紀的模式操作,包括舉辦演唱會、廣告代言及參與戲劇電影演出等。
這段期間,有關唱片公司的重要事件如下:2000年,「海碟」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在台灣設立。2001年,「宇宙」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改名為「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科藝百代公司與華納公司合併。2005年,博德曼股份有限公司與新力哥倫比亞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合併為「新力博德曼」(Sony BMG)娛樂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英國EMI發出聲明,由EMI亞洲主席鄭東漢買下EMI臺灣、香港及中國地區的股權,臺灣區EMI科藝百代公司更名為「金牌大風」(Gold Typhoon)音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臺灣區新力博德曼娛樂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臺灣索尼」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中華民國出版年鑑統計顯示,有聲出版業家數從2000年的2,355家增加至2009年的8,190家,成長幅度依舊可觀。根據IFPI官方網站顯示,目前成為臺灣IFPI會員的唱片公司包括「華納」、「環球」、「臺灣索尼」、「金牌大風」、「艾迴」、「福茂」、「滾石」、「華研」、「豐華」等業者。至於現今代表性的本土中小型唱片公司包括「喜歡音樂」、「種子音樂」、「亞神音樂」、「海碟音樂」、「擎天音樂」、「動能音樂」、「相信音樂」、「阿爾發音樂」、「乾坤唱片」等業者;獨立唱片公司包括「角頭音樂」、「野火樂集」、「荒島網路科技」、「風和日麗」等業者。
參考資料:
※郭麗娟‧台灣唱片發展簡史‧源,第53期‧2005年
※葉龍彥‧台灣唱片思想起‧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行政院新聞局‧中華民國出版年鑑‧1975年~2010年
※方佳南‧網路空間與音樂工業:以台灣音樂工業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曾湘雲‧檢視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結構與產品多樣性之關聯性:從歌曲內容及音樂產製面談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留言列表